图片故事丨从“世界冠军”到“为国育才”:郑

10月29日,郑启元在云南技师学院实验室组装移动机器人。 “我们能看到的一切都在飘扬着五星级的红旗。那一刻,我们忍不住哭了。”想起2019年8月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站上领奖台领取金牌的那一刻,郑启元还记忆犹新。今年9月,“95后”郑启元被评为2025年“国家制造巨才”。然而,他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考后,郑启元进入云南技师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他接触了移动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项目,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在爱情中,他每天刻苦练习,在学校的支持下,他把目光投向了被誉为“世界技能奥运会”的世界技能大赛。郑启元夺冠之路充满坎坷起伏。 2014年和2016年,他两次备战比赛,但都未能拿到比赛“门票”。 2018年初,已经在创业的郑启元得知学校正在组队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他毫不犹豫地毅然提出辞职,回到学校备战。那段时间,郑棋元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训练基地、食堂、宿舍。为了节省时间,他甚至把机器人搬到了宿舍,把床拆了,搭建了一个临时睡觉的地方,等会习惯了。当比赛临近时,如果大多数人选择稳妥的做法,不做太多的改变,他说:“我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好和坏,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他大胆对机器人进行优化升级,工作效率显着提高。艰苦的工作k 得到了回报。 2019年,他与队友默契配合,夺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队在世界技能大赛该项目金牌的“零突破”。赛后,郑启源拒绝了公司的高薪邀请,选择回到母校任教。从世界冠军到职业教育教师,他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传播卓越创造精神、大胆攀登技能巅峰、关注基础技术问题的愿望。他所带领的学生代表队中有数十人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谈及“大国工匠人才”的称号,郑启元认为,这是一份更重的责任。作为一名职业技能指导员,他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指导更多的年轻人走上人才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中国智造”培育更多生力军。新华社记者 彭毅凯 摄 10月29日,郑启元在云南技师学院实验室组装移动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彭毅凯 摄 分页 10月29日,郑启元(右)利用沙盒模型与云南技师学院的学生讨论研发项目。新华社记者 彭毅凯 摄 分页 10月29日,郑其元(左一)利用沙盒模型与云南技师学院的学生讨论研发项目。新华社记者 彭毅凯 摄 分页10月29日,云南技师学院郑启元(中)利用沙盒模型与学生讨论研发项目。新华社记者 彭毅凯 分页 10月29日,郑启元(右)使用沙盒模型与云南技师学院的学生一起讨论研发项目。新华社记者 彭毅凯 摄 分页 10月29日,郑启元(右)利用沙盒模型与云南技师学院的学生讨论研发项目。新华社记者 彭毅凯 摄 分页 10月29日,郑其元(左一)利用沙盒模型与云南技师学院的学生讨论研发项目。新华社记者 彭一凯 摄 10月29日,郑启元(左)利用沙盒模型与云南技师学院的学生讨论研发项目。新华社记者 彭一凯 摄 10月29日,郑启元(中)下课后在联谊群ksik与学生交谈。新华社记者 彭毅凯 分页 10月29日,郑启元在学校备课云南技师学院办公室.新华社记者彭一凯摄 分页10月29日,郑启元(右)在云南技师学院办公室指导学生调试移动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彭毅凯 摄 分页10月29日,郑启元(后)在云南技师学院给学生授课。新华社记者 彭毅凯 摄 10月29日,郑启元在云南技师学院举办讲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启发该校学生。新华社记者 彭一凯 摄 10月29日,郑启元(中)在讲座结束后被学生拉着合影。新华社记者 彭毅凯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