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河湖管理进入“幸福”新阶段
- 编辑:admin -我国河湖管理进入“幸福”新阶段
河水平静,水清,岸绿,鱼儿在浅底游动,带来乡愁……人们对母亲河的美好期待,如今有了科学的度量衡。 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河流保护和治理的意见》,明确要求发挥河湖长效作用,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近日,国家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及以下河流》发布《幸福江湖评价指南》(以下简称《幸福江湖评价指南》)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测试正式发布,将“幸福”的抽象愿景转变为量化、可实施的具体指标、标志。g表明,我国河湖管理已进入水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一体化的新阶段。“幸福”尺度精准丈量万里河流图。 “这条河防洪没有问题,但水中无鱼,岸难,我总觉得有点缺乏活力。” “治理后的河水干净了,但老一辈人讲述的河水故事和童年记忆已经找不到了。” ……群众的直观感受揭示了以往河湖管理的弊端——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来全面衡量河湖的“健康”和“幸福”。中国水科院副院长王建华认为,长期以来,我国中小河流分布分散,区域差异较大。差异。防洪安全、生态修复、文化遗产、民生服务等方面缺乏统一、明确的分析依据。部分河流治理后水质虽达标,但生物多样性不足,部分岸坡板结过多,影响自然生态,部分文化遗产尚未发掘,难以带来怀旧记忆。 “《幸福江湖评价指南》精准聚焦运河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下的中小河流,首次将‘幸福’美好愿景从抽象的感受转化为可量化、可实施的具体指标。”王建华表示,标准发布标志着我国河湖管理保护进入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保护的新阶段水生态修复、水文化遗产、水经济发展等。这是河流开发和湖泊治理保护的具体实践。下一步,水利部还将出台较大江河湖泊评价标准,最终形成覆盖全国江河湖泊的河湖普查幸福体系。从“治水”到“幸福”是实现“三个转变”的关键。什么是“幸福江湖”?对此,王建华给出了定义——既能保持流域河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又能实现“河湖平安、水清鱼跃、绿岸风景秀丽、宜居宜业、人水互损”的江河湖泊,具有高度的安全感、效益感、满意度。谈幸福江湖的主钥匙,王建华认为在于“人水合一”,强调河流伦理建设,将河湖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修复成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本质是实现三个深刻变革。 ——管理逻辑从“单一碎片化”向“分水岭系统化”转变。这意味着告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旧模式,转向以流域为单位,对水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海岸保护等要素进行系统化管理,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航运、统一管理。 ——支付认知从“工具属性”到“本体价值”的转变。我们必须放弃对江河湖泊作为资源载体的传统认识。不是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生态既要突出公民权利和安全权,又要突出承载文化遗产、赋能民生福祉的主要功能。 ——定位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服务”。遵循河湖保护管理规范化方向,通过生态修复、水体空间打造、文旅融合等举措,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环境和宜居生活场景的需求。 “五维融合”:对“幸福”科学路径的描述 《幸福江湖评价指南》制定了“安全、健康、美丽、文化、发展”五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对此,王建华强调,这五个维度不是简单并列的,而是一个层层推进、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 - - 兰是幸福的底线。 “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在重庆市永川区,临江建成了“堤防+水库”防洪,全流域防洪能力在50年一遇的大事中得到提升,为产业布局和沿海发展提供了保障。防洪达标率、防涝达标率等指标是幸福最基本的保障。在一个局域网的基础上,一条河流是否“健康”,关键在于它的生态。江苏南京通过保障生态基地流量、恢复湿地、建设植物群落,使消失多年的原生鱼类重新出现,通过总量控制、生态流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指标,保持江河湖泊的活力——美丽是河湖安全健康的内在品质。他通过他们“美丽”的外表来集中注意力。通过综合整治,成都锦江流域打造了“夜游锦江”文化旅游品牌。清澈的河水和郁郁葱葱的河岸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将生态价值观转变为有形的审美愉悦。 ——文化是精神第一幸福。大运河北京段治理过程中,不仅是疏浚、截污,更是对沿线古桥、古门、码头等历史遗存进行深挖和保护,让流淌千年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保护河流遗产、发展水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发展是幸福的目标。福建省木兰河从“洪水河”变“平安河”后,依靠的是优良的水质生态环境要发展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安全、健康、美丽、文化的成果最终将转化为提升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动能。王建华表示,这五个维度从物质保障到生态内涵,从外在形象到精神内涵,最终落脚于民生福祉。他们共同将“幸福”的崇高目标分解为可量化、可检验、可实现的科学路径,落实到不同地区的河流保护和治理和管理。提供清晰的“幸福量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