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黄井塘村从昔日的“乱七八糟”变成全省“
- 编辑:admin -咸安黄井塘村从昔日的“乱七八糟”变成全省“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刘丰华 杨柳)10月16日,咸安区黄井塘村,凌晨5点的薄雾还未散去,熊荣华忙碌的一天开始了。喂鱼、视察养鸡场、稻田、油茶基地……17年来,他怀着一颗视村民为家人的心,一双能在泥里挖金的手,和一颗“即使有钱也不富”的固执,以“共享财富模式”与村民一起组成了当时人人摇头的“烂摊子”,在30个热席冷板凳上工作过对于很多人来说 在镇畜牧兽医站工作多年,熊荣华对家禽动物疫病非常了解。如果道家的猪不肯吃东西,或者鸡得了瘟疫,他只要喊一声“荣华”,背上药箱就来。 2004年,7个站、8个机构发生变动,熊荣华被免职。他思维敏捷,很快就找到了另一条路,通过承包黄井塘水库来发展渔业。凭借对技术的了解和肯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二年他就赚了30万多元,成为第一批致富的人之一。他不但盖了楼房,房子的前后都硬化了,绿化了,而且还把自己的路和国道连接起来了。他每年也赚取不菲的收入,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 “人心散、路难行、村落落后”是他所在的黄井塘村巴彦8组的标签。每次从水库回家,熊荣华都感觉自己像被针扎一样。当他看到这出名的烂摊子时,只觉脸色阴沉,高兴不起来。在这个移民村,30户人家散居在山间,有13个姓氏。ee省。人们彼此接触不多,意见不同,很难聚集在一起讨论事情。土路坑坑洼洼,下雨天能陷半尺。一个外村姑娘来相亲,看到路就红了眼眶。村民们记得,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堆着柴火,鸡鸭到处乱跑,鸡畜粪便到处都是,夏天蚊蝇嗡嗡作响。全村16个小组中,有8个小组在各项分析中排名垫底。提到八组,众人纷纷摇头。他明白,自己富有并不意味着富有。当每个人都富有时,他才能真正富有。 2008年,熊荣华决心回乡竞选村长,开启了村民领导创建共同富裕村的新征程y。当熊荣华在办公室时,他碰壁了。如果你想把家里的一切都组织起来,有些人觉得这不关他们的事;如果你想修一条像样的路,一起筹集资金,有些人会立即摔门而去。要把事情做好,团结是关键。熊荣华深知凝聚人心的重要性。那段时间,熊荣华白天走访群众,晚上举行夜谈。他建立了“30户30席”的民主讨论制度,通过了《公共卫生合同》,明确了每户卫生保障的范围和责任,做到屋前屋后干净,家务干净,讲文明。该团队每季度组织一次卫生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与合作社的最终股息挂钩。房屋不符合清洁标准的,首次罚款200元,后续罚款300元。他第二次。 “这是我们村民给自己定的规矩,实行起来大家都心服口服。一段时间下来,大家的清洁意识都提高了。”村民李志明家门前常年摆着三把扫帚。每天起床后的清洁已成为他和邻居们的日常习惯。人的心脏慢慢地加热铁。改善环境后,熊荣华提出了“自筹资金,自己做”的计划。他两次筹集资金修路,带头挖土,拓宽村道,硬化道路,与国道连通……路通了,他的心情也顺利了。熊荣华还带领大家植树、修湖、清理垃圾、改造群内低压、修湖、改造仓库……气氛美好,人心团结一心。熊荣华以诚实守信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连续17年一致当选为团队负责人。黄井塘村八组既美丽又强大。屋前屋后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和修竹,红黑相间的美丽道路连接着屋舍。整个村子里没有一张纸片……走过8组就像走过一个郊野公园。一条3公里的旅游公路穿过组团。这里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前来观光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2015年,黄井塘村八组被评为全省居住环境治理示范点,并获得省住建厅奖励10万元。后被评为咸宁市“最干净村湾”。变“垃圾”为“金块”,产业兴旺,就能让人致富。熊荣华明白,推动产业发展发展,提高土地效率,为人们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是致富的基础。 2015年,熊荣华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牵头成立了利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出让土地一部分将承包给第三方经营,另一部分用于发展旱地种茶、套种玉米、稻田种植湘莲等专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就这样,整片荒山荒地“又活了”。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办了合作养鸡场。第一年就盈利了。本金全额返还股东,每户发猪肉200元。为了开展销售,熊荣华建议“人人都当销售员”:村民卖一只鸡或一箱,就能得到20元的提成。鸡蛋,卖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多。村民们个个都很有魅力。 2018年,熊荣华推动成立了咸宁市第一个经济集团集体组织——“黄井塘村八组经济合作社”。该组30名村民全部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成为“股东”。合作社成立后,村民每年从经营收入、农产品销售提成、超额分配、就业收入中获得保证分红。 2019年,合作社实现“开门红”,收入8万元。它不仅回报了村民的本金,还做了更多的事情。 “以前我靠承包养鱼一年能挣30万多元,现在村合作社越做越大,湖晨的收入不升反降,我只有5点到5点的时间。”每天早上7点,吃完早饭就得赶着去摆鱼池。现在一年过去了,收入可能还不到一半,但是比很多人都好,我已经很满足了。熊荣华说道。 “养鸡是一项技术活,作为一名技术员,我每天都会去鸡场一次,有时两次,现在大马厩已经不放心了,手机连着鸡舍的追踪,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查看监控,确认鸡群正常后才能安心睡觉。今年4月,附近区县领导邀请熊荣华担任技术员。” 县里一家养鸡场的顾问,月薪每周1万元。只需要1到2天的时间。熊荣华拒绝了。他只是想踏踏实实地经营好集团的养鸡场,给村民们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团队领导者和合作社主席,无论是购买股份还是缴纳非比登多,一切都必须按规则进行。合作社有专职会计、出纳,只管事,不管钱、不管账。早在合作社成立之初,熊荣华就细心呵护,建立了严格的财务制度。走进合作社办公室,墙上挂着《合作社章程》、《合作社权益分工制度》,还有村民土地分配、集体股权分配、合作社收入分配方案等情况。2024年,组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8万元,分红23.8万元。过年除了90公斤大米、30公斤肉、20公斤油外,还有集体分红、销售排名奖金、集团标记的“南宫前十”奖金。每个房子持有加起来一万多块钱。王经堂村第八组成为了人人羡慕的万组。幸福是因为有你在我身边,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才是重中之重。熊荣华的目标是让村民有更大、更直接、更实实在在的实惠感和幸福感。上午十一点,共用食堂里飘出炒腊肉、笋干的香味。 75岁的黄英熙扶着丈夫慢慢走着。桌子上摆着两个大人从自家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 “在这里不仅可以吃到热腾腾的饭菜,还可以和大家聊天。” 250平方米的老年互助中心由熊荣华领衔,于2023年建成,总资金77万元。 “团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都可以免费吃饭。我们团里有36个大人,我们不要再呆下去了。”老了或者饿了。 “老人舒服了,外面的年轻人也就安心了。”熊荣华说。食堂不仅温暖了老人的胃,也鼓鼓了集体的腰包。游客来尝农家菜;调研组在这里吃午饭;村民自家的蔬菜直接供应到厨房,一年下来居然赚了3万多元。“我以前以为经营食堂就是一个 生意亏了,没想到组长竟然能搞定。”村民刘道林眼里满是钦佩,共享食堂用“营业额7万元、利润3万元”的经营奇迹支撑起了36名老人的幸福时光。夏天,黄井塘村八组还有另一个热闹的地方——幸福合作社二楼教室。 针对家长暑假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问题,熊荣华采取了主动联系武汉学院,精心策划暑期教学活动,将快乐合作社二楼会议室改为临时教室,并邀请9名学生志愿者到学院担任教师,切实解决了家长的担忧。 “今年160户村民的农村医疗全部由集团包办,这也算是近期的一个小目标。接下来,我们希望我们养鸡场能够打造品牌,提升品质,现在商标注册已经通过初审,三个月内就能体现出来,希望村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红利一年比一年高。”说这话的时候,熊荣华正站在油茶基地的田埂上,面前的油茶苗正在随风飘扬。远处,老人家坐在食堂门口聊天,合作社门口的卡车把鸡和鸡蛋运到镇上。稻田、竹林、养鸡场的轮廓如夕阳般重叠,构成了黄景堂八组最动人的剪影。或许《乡村振兴密码》就隐藏在这样一个剪影中:不是把土地打碎,而是把村民的活动当成自己的事,把脚下的土地当成一颗心,一步一个脚印,严格踏上共享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