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运会,粤港澳携手办赛开启新篇章——体
- 编辑:admin -参加全运会,粤港澳携手办赛开启新篇章——体
9月21日,湖北队选手陈伯良出战第十五届全运会现代五项马术比赛。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10月25日,河北队选手张和强出战第十五届全运会自由式小轮车男子公园赛决赛。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第十五届全运会自行车男子个人(公路)比赛将连接粤港澳,参赛运动员将6次途经粤港澳口岸。图为比赛路线示意图。
珠海传媒集团刘庆罗博泰图文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运会、第十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和第九届特殊奥运会圣火在1522米深的南海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点燃。
本次体育赛事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澳门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翻开了全运会历史新的一页,激发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活力。
以十五运会为契机,纵观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一条以“硬连接”为基础、“软连接”为关键、“心连接”为核心的共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共同举办比赛,探索新模式
10月30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和第五跑道正式投入运营,实现了航空、高铁、城轨的愿景无缝对接,有效保障了第十五届全运会旅客出行的顺畅。
“从这里换乘广州东环城际铁路,半小时即可到达广东奥体中心。”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三期交通中心综合体项目现场,承包商中建四局项目负责人徐彪介绍说。
在“硬互联”的支撑下,三区不断推进规则对接和机制变革,逐步形成联合举办赛事的“软互联”新模式。
随着港珠澳大桥三地飞扬,我们探索粤港澳竞争的“从0到1”。去年11月24日,2024年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在三个场馆举行。十五运会正式比赛期间,得益于“预通关+闭环管理”的创新模式,运动员6次不间断通过三个口岸,全程无刹车。
覆盖深圳的赛道上粤港澳三地联办赛事“从1到n”实现。今年2月23日,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马拉松测试赛举行。深港两地成立“深圳执委会+香港协调办公室”联合总部,解决保障衔接问题;深圳海关修改“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评分”三重核验,打造“无感智慧通关”系统,确保赛事“零延误、零接触、零等待、无障碍”。
举办跨境活动需要粤港澳在监管认可、信息互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此,十五运会组委会创新性地建立了“1+4”联系机制,解决跨界合作问题。一个国家层面,成立组委会港澳工作协调部,承担顶层协调和跨区域资源配置的主要职责。有能力的;在广东、港澳层面,建立了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员、联络官、港澳工作组等常态化机制,构建“分层对接、全覆盖”的沟通网络。
十五运会期间,内地有6000余人赴港澳地区参赛,港澳地区有3000余人来内地参赛。一系列创新通关举措不仅服务了赛事,也为大湾区人员正常流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赛事经济正在激发新活力
深圳市坪山区将陆续举办一系列群众自行车比赛。 “细胞周期蛋白“g+美食+文化创意”将“运动体验”拓展为“饮品消费”;佛山市三水区,第十九届佛山“西甲”足球联赛推出消费季活动,将赛事升级为竞技、文化、消费结合的“足球嘉年华”……
“比赛路线就是文化旅游路线。”连日来,不少城市推动将体育赛事引入景区、街区、商圈,通过“赛事旅游”推出文化、体育、商务旅游融合的创新实践。依托密集举办的高水平赛事,粤港澳有机对接19个赛事城市的体育领域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多条“一寡多站”的优质线路。
随着十五运会临近,“体育+”活力显现。赛事推动体育、文化、旅游、科技深度融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强化赛事经济效应,逐步形成“赛事赋能、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运动+科技”带动产业能量水平提升。从利用无人机进行场馆监控、赛事呈现,到为观众提供多语言、跨场景信息服务的“数字人类志愿者”,再到定位精度达到10米的智能天气系统……体育赛事的精准需求,促使大量科技成果投入应用、进入市场。
广东奥体中心外,一辆亮黄色的大卡车引人注目。伊藤是首款基于固态储氢技术的氢能源应急供电车。 “它可以在额定功率下连续向外界供电6小时功率达200千瓦,形成事件应急供电的‘绿色’防线。”广州电力科学研究院电氢转换技术研发室经理黄旭锐表示,该车不仅能在用电时为城市电网“提供能量”,还能快速应对突发用电浪涌,市场应用场景广泛。
“体育+展销”以经济加成推动赛事流量变革加速。 11月8日,同期三地举办的2025粤港澳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将在广交会展馆举行。来自粤港澳的数字体育、场馆智慧、赛事运营、体育器材等企业将齐聚一堂,全面展示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一系列周边事件产品成为市场的“宠儿”。 “十五运会吉祥物‘喜羊羊’、‘乐蓉蓉’的产品销量特别好,我们还开发了冰箱贴、手提包、抱枕等十几种衍生产品。”广东哈尔滨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森林兴奋不已。
打造人文融合新平台
“创博(传球)!”在对阵澳门科技大学篮球队的比赛中,广东五邑大学篮球队队员田培林大爆发。在粤港澳篮球交流比赛中,三地青少年经常互相学习对方的温暖话语。
田培林发现,近期比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港澳同行的面孔。 “和他们一起玩,让粤港澳大湾这个词更加具体。”田培林说,场上场下,大家都在谈论ga气氛、音乐和娱乐,一种亲近感油然而生。
以体育为媒介,以文化为桥梁,粤港澳全运会氛围日益浓厚。在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交流赛、友谊赛等社交活动中,三地青少年相互比拼体育技能,因文化相同而默契默契。他们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合作情感纽带——
广州打造“穗港(澳)聚焦、共建全运”系列活动,推出全运健康跑、羽毛球邀请赛、醒狮文化表演等30余项特色协作活动;深圳举办“深港澳庆全运”大型系列体育嘉年华,在澳门开幕,从深圳起飞,在香港,吸引近万名港澳青年代表参加...
10月26日,在深圳举办的首届“人民杯”体育嘉年华中,420名深港澳青少年同台竞技。 “这次比赛就像连接大湾区朋友的粘性纽带。”来自澳门的年轻参赛者黄瑞坤感慨地说。
第十五届全运会筹办期间,大批港澳青年志愿者利用“百企千人”港澳大学生实习计划深度参与赛事筹备工作。他们在广州进行情景化训练,在深圳进行“以赛代训”实战训练。他们描绘了内地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形成了创新的“全运会+实习”培训模式。
“这是一场盛大的活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参加志愿服务让我感受到强烈的亲近感和强烈的归属感。”来自香港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谢飞伊说。
舞龙、舞狮、武术、龙舟……粤港澳文化相通,关系密切。群众性活动中,一系列富有岭南文化传统美感的项目吸引粤港澳民众积极参与。
“体育+文化”为人文融合提供更多展示载体。广东省奥体排序澳门也激发了共同文化记忆中的情感共鸣。
(张文雅参与采访及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