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江南——南泥湾:时代变迁,精神永存
- 编辑:admin -陕北江南——南泥湾:时代变迁,精神永存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同……与以前不一样了,这就是陕北的好江南。” 10月17日,参加“红星照耀中国”线上主题宣传调研活动的媒体记者、龙头企业平台负责人、专家学者、网络红人来到南泥湾,带回红色记忆,见证新时代南泥湾新面貌。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南泥湾生产纪念馆展出
传遍全国的《南泥湾》,不仅记录了党中央延安时期八路军第359旅的辉煌岁月,也见证了80年来南泥湾从“烂泥湾”到“好江南”的转变。
时光流逝,岁月流逝,岁月更迭,但根植于这片土地的“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的精神却没有改变。
成员调研采集小组在南泥湾马拉金生产纪念馆进行了调研采集。
回顾历史,南泥湾的崛起始于一场生存危机。 1939年至1941年,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打倒”。国民党顽固派还对陕甘宁边境地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切断对边境地区的一切外援。边境地区军民面临着“几乎没有衣服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蔬菜、没有袜子、工作人员没有冬被”的十分困难的处境。
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跨国大生产运动。 1941年3月,八路军第359旅到达延安市东南约45公里处的南泥湾,开始了艰巨的垃圾回收任务。
南泥湾生产纪念馆内
仅仅三年的努力,南泥湾的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开垦良田数千亩,种植粮食、棉花、蔬菜等。畜牧业、养殖业发达,牛羊成群,猪鸡圈满;米尔工厂、铁厂、面粉厂、肥皂厂、atbp 均已建立,生产各种日常需求。曾经与世隔绝的南泥湾,变成了“遍地庄稼、遍地牛羊”的“陕北江南”。
这种开拓开垦,不仅收获了物质粮食,更是播下了南泥湾精神的种子,成为铭刻在中国人民血液中的精神密码。
“在南泥湾的采访中,我看到的每一个物体、每一块土地都像是“讲述八路军战士们靠自己的努力度过了艰难岁月,吃饱穿暖,用努力和智慧把荒地变成良田的故事。”三秦网表示。记者程爽表示,作为陕西当地记者,这次调研和采访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富饶的卡萨耶萨彦,而不仅仅是南泥湾的精神。“我希望讲述八路军战士的故事。” 把南泥湾和陕西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调研采集团队成员在南泥湾马拉金生产纪念馆进行调研采集。
时光之轮滚滚而行,南泥湾精神穿越岁月。不但不褪色,而且还闪闪发亮。代代相传。
2020年,八路军第359旅第719团9连副连长刘宝斋的儿媳侯秀珍在自家院子里盖了6间房,建起了“刘宝斋”。他坚持向来到这里的游客讲述南泥湾的历史,情绪激动时便小便《南泥湾》,他的歌声充满生命力,充满力量,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担当新时代的责任。
55岁的南泥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丽从姑姑侯秀珍手中接过接力棒,开设了南泥湾第一家“红色”餐厅——知青餐厅,通过“农业+红色旅游”模式带领南泥湾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南泥湾精神
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刘力非常感谢父母的影响。刘力的父亲刘志贤是红军老战士刘宝斋的侄子,也是一名老党员、老战士。 “老一代共产党人不畏困难、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已经值得永远铭记和传承。”刘莉说。
每当有外地游客来的时候,刘丽就会主动给他们讲南泥湾的故事。当游客看到“知青”餐厅的牌匾时,情不自禁地聆听老一辈的英雄事迹。 “南泥湾精神应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刘莉说,“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够传承南泥湾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理解南泥湾精神。”
在几代人的接力奋斗中,近年来,南泥湾大力发展红色产业,带动全域旅游,打造“农、文、旅、体”相结合的开发区。如今,南泥湾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八路军第359旅指挥部旧址、八路军旧址等景点路军炮兵学校、大生产纪念广场、湿地公园让游客在还原历史记忆、体验田园风光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
“这是我第一次来延安,经过这两天的调研和收集,我感慨万千。”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告诉记者,一方面,延安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唤醒了每个人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另一方面,在一些科技点上,大家也看到了延安的诚信和创新。
南泥湾的稻田
“在南泥湾,我刚刚看到了丝罗亚以电商为基础的,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创新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觉得,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刘春生说。
来自福建的美食博主“阿菜美食教”蔡胜坤也来到Y安安第一次。他说,通过连日来的研究和收藏,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开荒开耕、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深深感动。
“作为一名美食博主,我了解到文化和美食息息相关。南泥湾现在种植了很多优质农产品,这是‘民以食为天’的鲜明体现。我们要利用自媒体平台,让mga优质农产品‘离开延安,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蔡胜坤说。
目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字依然与北斗坐标相同,牢牢地钉在了陕北高原、钉在了每一个希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心中。
江南有柳,南泥湾有稻;柳将老,稻将枯生病长绿了。只要还有人愿意在荒野上举起第一把锄头,按下第一把钥匙,美丽的陕北江南就永远年轻。
起点中文网记者 陈嘉欣 惠宣宣 刘王松阳 张思睿 何童
审稿人 魏权 李卓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