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背景更加抢眼,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 编辑:admin -绿色背景更加抢眼,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贵州遵义某水电站5台机组运行良好,与上下游水电站形成“梯级水电联合调度系统”。通过七级电站梯级利用,贵州乌江干流水能综合利用率达到87%。据了解,该梯级7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834.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89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万吨。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联动供给侧和消费侧,发挥市场和政策的合力;同时依靠现代技术不断优化能源体系,持续稳妥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邵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有利于实现避免碳中和的目标,也有助于我国稳住能源饭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更加抢眼。数据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印证了这一效应: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8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5%,占全部发电量的近40%,占同期工业用电量的60%左右。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增长,做好绿色电力消纳工作、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十分重要。河北省最大的蓄热电锅炉虚拟电厂正在建设中。这座“隐形电厂”利用智能平台,将散布在张家口、唐山的共16台蓄热式电锅炉整合为一个。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新能源电力充足时,电厂引导用户多用电,有效促进了冀北地区新能源消费;当发电不足时,及时减少用电量或释放储存的能量,保证电网稳定运行。近年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转型项目遍地开花e、既提高了能源的“绿色含量”,又提高了发展的“黄金含量”。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沙漠,某油气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光热资源,积极探索光热替代,形成了总装机容量15.66兆瓦的光热项目群。在甘肃庆阳,依托丰富的风光和太阳能资源,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为当地数据中心配备“专属“绿色电厂”,实现从绿色能源到算力输出的无缝衔接;在山西长治的一家煤厂业务,“武进”价值,也实现了减排减碳……目前,我国能源结构虽然不断优化,但仍存在制约转型深度推进的各种挑战。跨地区标准不统一,阻碍实现“资源-网格-负载-存储”的多链路协同。邵帅提出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强化技术适应和体制变革能力。制定各行业绿色转型技术路线,推动智能电网、灵活加载、先进储能等技术发展,增强能源系统消纳可再生能源能力,提高高耗能产业与绿色能源供应的适应性。二要推进合作和系统融合。加大各方面统筹协调力度,搭建综合传输平台,完善跨区域绿色交易机制,推动各类灵活资源参与制度调整,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效率。第三,要推动全能源链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升绿色低碳推动新能源转型发展模式,建立健全覆盖新能源开发、制造、回收等全过程的绿色标准体系和回收机制,加强资源全生命周期和环境管理,促进新能源产业与环境生态协调发展。四要完善政策引导和市场支撑体系。强化政策引导能力,更好发挥碳排放交易、绿色电力交易等市场机制作用;协调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为奥地利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